36.中国早期社会学科地位的确立条件。
答案:
(1)队伍和规范化建设。
(2)社会调查的兴起。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与实践。
37.定性剖析与定量剖析的不同的地方。
答案:
(1)着重点不同。
定性剖析着看重物质的方面;定量剖析着重事物量的方面。
(2)依据不同。
定量剖析的主如果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剖析依据的是很多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
(3)方法不同。
定量剖析主要适用经验测量、统计剖析和打造模型等办法;定性剖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法等办法。
(4)学科基础不同。
定量剖析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定性剖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
(5)结论表述形式不同。
定量剖析主要以数据、模型、图形等来表述,具备概括性和精准性的特点,定性剖析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具备深入细致地反映社会现象本质的特点。
38.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答案:
(1)性观念多样化;
(2)地位平等化;
(3)行为理性化。
39、中国城市群规划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
(1)城市群形成过程的人为原因过大,行政干涉过高,缺少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
(2)城市群的形成和进步依旧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彼此求大求全,缺少产业分工,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易发,减少了整体和各自的效率和效益;
(3)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还不高,对全国城乡协调进步和经济社会协调进步的拉动还有限;
(4)城市群内部结构还不健全,大中小城市还比较少,缺少连接中心城市与海量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之间的中间环节;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人口和经济分布不协调,产业结构重叠紧急;等等。
40.社会问题的一般特点。
答案:
(1)社会性:
①社会问题的产生;
②社会问题的影响;
③社会问题的消除。
(2)常见性:
社会问题无所有不在,无时不有。
(3)特殊性:
是相对于常见性特点而言的,虽然时刻存在,但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区域,可能产生特定的社会问题。
(4)集群性:
社会问题总是不是单个独立地出现,而是呈现群出现,这个时候的社会问题的破坏性更大。
(5)复杂性:
社会问题的起因常常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原因致使的后果是多样的。
41.联系中国进步对文化自觉的意思与内容进行剖析。
答案:
(1)文化自觉”指生活在肯定文化中的人对我们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别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
(2)文化自觉的内容。
①文化自觉”关注了中国现代化的深思。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境同过去相比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进步道路的选择上,中国基本上是在沿袭甚至照搬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彻底打破原有些社会关系和地方性常识,重新建构一套全新的、具备社会主义普世性的社会关系组合。
②“文化自觉”关注了文化断裂下的主体再造。
20世纪90年代以前,“文化自觉”主要关注地方性同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契合性,强调传统文化、差序格局仍是社会变革可资借助的重点资源。进入90年代将来,当全球化浪潮来势汹涌席卷中国大地时,既可能引发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变化,需要沉着应付社会改革、进步、稳定的新形势、新任务,又可能由此带来“文化真空”、“文化贬值”与文化不适问题。
③“文化自觉提出了美美与共的价值诉求。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文化理念,强调的是文明的冲突和斗争,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势不两立、有你无我。对于中华民族来讲,做到文化自觉,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骄矜;既拒斥“文化霸权主义”,也反对“我族中心主义”;就是要秉承“和而不同”的立场,处置好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42、论述社区进步原则。
(1)民主的原则,即社区进步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有关社区进步的具体目的与达成目的的具体办法、手段和步骤,都要经过社区成员的广泛讨论,然后依据多数人的意愿来决定。
(2)民众需要的原则,即应满足社区居民的一同需要为重点,特别应从解决社区面临的迫切问题入手。社区进步是一个持续持续的过程,以改变社区居民的生活,因此需要鼓励社区居民自己来判断和认定其自己需要,而不是简单地由政府或其他专家来界定。
(3)自力原则,即需要社区居民挖掘自己潜力、自食其力,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外部的和国家的投入。社区进步的经费,要在社区内自筹筹资;社区进步的人才和骨干,要在社区内物色、培养;社区进步的物质资源,要尽可能就地借助和开发。
(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社区进步过程中的具体需要,应是来自社区基层群众,然后由政府有关部门加以引导和支持。即便是政府提出来的规划和需要,也应与当地社区的群众意愿和实质状况结合起来,使其切实可行而有益于社区进步
(5)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并重的原则。社区进步包含物质经济上的进步和精神文化上的进步。因为每个社区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现实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在采取上述各项工作原则以推进社区进步时,又需要尊重各社区的现实客观条件,依据客观的需要与可能来办事。
43.简述中国社会流动特征。
答案:
第一,社会流动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改革前与改革后,中国历程了两种社会流动模式:政治主宰型的社会流动模式和经济诱致型的社会流动模式。
第二,社会结构从封闭迈向开放。
第三,社会流动呈向上流动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职业结构也正历程着符合工业化国家发展势头的高级化过程,表现为高层次的职业地方数目大幅增加。
第四,目前,中国社会流动仍然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带有明显的转型特征。
第五,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的社会流动正在表露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开放、公正的消极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