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百年的中国现代美学史,建构了一个以西方话语为支配地位的美学大厦,具备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美学话语几近凋零。本文从中国现代美学建 立的基拙与中国传统美学自己弱点,剖析了中国美学话语失落的基本缘由,期望以此探索重建中国美学话语的道路。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国现代美学从梁启超、王国维到朱光潜、蔡仪,再到李泽厚,打造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基本构造,正如大家今天所看到的《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然而,这类论著从命题、范畴到体系,基本都是泊来品,一直带有模仿、照搬西方美学的痕迹,缺少我们的民族风格。正如聂振斌先生所说:20世纪初开始传播西方美学,至20年代开始在高等讲美学课,并且出版《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发表各种各样的美学文章,经过近百年,讲了多少,出版了多少,在数目上实在没办法作出精准的统计,但在质上大家敢说都是照搬西方模式,范畴、命题、体系都是西方的或是摹仿西方的。川中国现代美学已变成西方各流派美学思想的传声筒,而在具备中国当地特点的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播,却成了哑炮。成复旺先生所言中国现代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已成了两股道上跑的车,理论思路迥然不同。当然,大家并非就此完全否定百年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也不倡导用中国传统美学代替中国现代美学,而是想在二者之间找到切人点,用西方美学的办法建构合适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和审美经验与话语习惯的真的的中国美学。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这项工程中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打造是其中重点的课题。话语在理论体系建构中的要紧用途,这不止是理论外在的表达方法,而且是理论体系的思维方法。话语体系不可以民族化,其所承载的理论体系便永远没办法民族化。这就给21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提出了一个要紧的课题,怎么样建构以汉语言的言说方法为思维基础,以中国民族的审美经验与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探索中国民族审美一同性为最高目的的中国美学话语。
1、中国传统美学没买到人场的门票
中国现代美学从打造之日起,就以西方美学为参照系,无论是王国维、蔡仪、朱光潜还是李泽厚,都以西方某一流派哲学及美学思想作为建构自己美学体系的基础,而且命题、范畴、体系也都是搬来的。
应该说,无论是王国维、朱光潜、蔡仪还是李泽厚,他们的理论建树,对中国现代美学的进步是起了巨大促进用途的,它使中国美学走上了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有了比较稳定的逻辑体系和言说方法。然而,中国现代美学同时也走进了误区,那就是在以西方美学为基础建构中国现代美学时,不能不把话语权一并交出。语言对于一个民族来讲,它不止是人际间交流的,一个民族的言说方法更是这个民族的思维基础。当大家把中国现代美学的话语权交给西方美学后,就意味着当大家第三面对美学问题时,将要用西方的思维方法来考虑,用西方的话语来言说。因此,形成以下两种现象:
用西方美学原理来俯瞰中国美学的实质,因此,只能挂一漏万、牵强附会。比如有人写作孔孟老庄的美学思想,也要大谈他们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其实孔孟老庄乃至整个中国美学史上的要紧人物,对十分抽象的美的本质理论并不有兴趣,极少直接谈论这种问题。他们所有兴趣的是美的境界,美的精神。同时他们追求这种境界和精神,不像柏拉图那样进行抽象的思辩和逻辑推导,也不像亚里斯多德那样进行演绎和总结,而是鉴赏、体验、感悟、洞察、静观,因此,在形式上不见逻辑体系。所以,大谈孔孟老庄怎么样论述美的本质,无疑是牵强附会。中国艺术中的时空意识和观念,是中国艺术对意境的独特创造,它体现了中国艺术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意境、内涵和精神,它不止是中西艺术办法论的差别,更是中西哲学和宇宙观的巨大差异。像这种在中国艺术实践中常见出现的情形,在大家的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中却极少说到,甚至避而不谈。究其缘由,就是以西方美学体系建构起来的中国现代美学,没办法解决中国的美学实质。
以西方美学话语来讲解中国的美学范畴、现象及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常常导致张冠李戴或辞不达意。当睁开双眼的中国美学家们几近一致地把对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努力和期望,锁定在近代西方美学为理论模式的方向上时,中国现代美学便愈加深地陷人了西方话语的支配性体系之中,中国美学与中国现代美学的对话变得相当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对中国传统美学话语及中国人审美心理的讲解,只能是生拉硬套,甚至张冠李戴。比如,中国艺术史上并没西方那种刻意的祟高,也无恐惧与怜悯的悲剧,因而也没将之形成美学上的范畴,但有人硬把中国的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与西方的崇高、优美相等同,把哀、怨列人西方美学中的悲剧范围,这无疑是一种张冠李戴的做法。中国美学中很多有独特见解的美学范畴,而因西方美学中没,就被搁置不理了。
2、中国传统美学缺少科学的统筹与逻辑上的整理,很难形成严谨的学科体系
从现在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成就看,对专人的美学思想,如孔子、庄子的美学思想;对某一阶段的美学思想,如唐代美学思想、魏晋美学思想;对某一艺术类的美学研究,如汉代法美学的研究较多。然而,却极少有人把中国传统美学的这类宝贵财富做以整理,以现代的科学的研究办法,建构起以中国民族为生命本体,以汉语言的言说方法为思维基础的中国美学话语体系。这确实是一件艰苦的工作。由于,大家历来缺少对中国美学史的纵向研究,缺少对中国美学中具备常见意义的问题的深人研究和理性总结。比如,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研究,有人说,中国美学是范畴学,这种说法虽然简单,但不无道理,范畴确实是支撑中国传统美学的框架。但到今天大家对其研究不够,没形成具备肯定深度的、科学严谨的定论。像境、悟这类能在中国人心里引起万千联想的范畴,是中国民族心理、民族审美范式的代表,它归是中国美学链条中的哪一环与它在中国美学中的地位,都要给予明确的回答。当然,大家承认中国传统美学是冗杂无序的,中国古时候缺少像西方人那种审慎的求证和逻辑的思维。但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大家学会了世界一流的文化和科学的办法论,不可以仅仅当西方美学的搬运工和中国传统美学的传声筒,应该创造性地拓展工作,完成中国美学由古时候的向现代的转换。
3、中国古时候美学话语不够成熟,缺少对事物本质特点及内涵外延的概括和说明,也成为中国美学话语失落的主要原因
中国传统美学话语多使用描述性语言和比喻性讲解,缺少对命题、范畴的严格概念,内涵与外延模糊不清,总是形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形。譬如,陆机在《文赋》中对艺术创作的想象问题做了精彩的描写: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极,心游万初。其致也,情瞳陇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摆下泉而潜浸。于是沈辞佛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收百世之胭文,采千载之遣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描写之精彩确实叫人浮想联翩,然而作为一个定义,陆机并未能对于想象的特征给予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再如《文心雕龙》对神思的概念,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胭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在这里刘舞也只不过借用了《庄子让王》中的一个典故和形象的描写来讲解。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的这种表达方法对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打造,起到紧急的阻滞用途。
另外,中国古时候汉语与中国现代汉语在对接时,发生了一定量的意义转换,这也对中国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现代的确立形成了肯定的妨碍。比如,今天大家提到自然这个词,第一想到的是自然界,而极少有人会想到一种本真的状况。然而,自然可以说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其渊源可以追溯至老庄返朴归真的审美理想,经魏晋越名教而自然的发扬,到刘鳃自然之道的确立,它一直代表着中国艺术及美学思想重自然、尚本色的理念。因此,中国传统美学中之自然即天然、本然与西方美学及中国现代美学中之自然即nature、自然界在对接上,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总之,大家在这里讨论中国美学话语失落是什么原因,并非出于狭隘的民族对抗心理,而是由于话语权实质关系着大家用哪个的头脑考虑的问题,是用大家我们的,还是用西方人的,关系着大家能否对外进行平等有效的学术交流的问题。能否打造是中国我们的美学话语体系,将是中国美学在将来能否进步的重点。